了解米酵菌酸標準
夏天高溫、潮濕的天氣里,涼菜成為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解暑佳肴。但這類美食在不當的儲存條件下,就會變身“舌尖刺客”米酵酸菌,成為隱藏的“美味殺手”。那么怎么避免米酵酸菌中毒,一起去了解相關標準與飲食注意事項~
米酵酸菌標準
GB 5009.189-202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測定》中涉及兩種測定方法,第一法適用于銀耳及其制品、酵米面及其制品中米酵菌酸的測定;第二法適用于銀耳及基制品、木耳及基制品、谷物及基制品中米酵菌酸的測定。
其中第一法為波相色譜法,試樣中的米酵菌酸經溶劑提取,混合型強陰離子交換柱或液液萃取法凈化、濃縮后,高效液相色譜儀分析,外標法定量。第二法為液相色譜-質譜/質譜法,采用可加熱電噴霧電離源(HESI),負離子掃描模式,選擇反應監測離子對進行檢測。
而在GB 7096-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用菌及其制品》中,規定了銀耳及其制品米酵菌酸≤0.25mg/kg。
易產生米酵酸菌毒素的食物有哪些?中毒癥狀有哪些?如何避免米酵酸菌中毒?
食物污染產毒:由椰毒假單胞菌產生,且具有耐高溫(120℃C無法滅活)、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特性,主要來源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的食物,在制作或儲存過程中如果衛生條件不佳,食物受到椰毒假單胞菌的污染并產毒。
高溫沸煮無法清除:
通常采用的高溫烹飪消毒方法也無法去除,所以即使認真清洗、煮熟,:毒素也沒辦法完全去掉,依舊會引起中毒.
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的食物
1.發酵的谷類制品:如我國北方的臭碴子、酸湯子等,南方的糯米湯圓(放置過久后)、吊粑漿等。
2.濕粉類淀粉制品:河粉、米線、腸粉、粿條、米粉、粉絲、涼皮等
3.泡發木耳、銀耳:菌類受到土壤中病菌污染和在室溫下泡發時間過長會引發中毒,
4.薯類制品:馬鈴薯粉條、甘薯面霉變后產生
中毒癥狀有哪些?
中毒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至12小時左右極少數患者長達1至2天。
典型癥狀: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惡心、嘔吐、腹瀉、腹痛。
嚴重癥狀:黃疸、皮下出血、頭暈、昏迷、意識狀態改變等。
致命危害:因無特效藥,中毒后的死亡率極高,可達到40%至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