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性食品中524種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標準
在食品安全領域,植物源性食品中農藥殘留的精準檢測與控制是保障公眾健康的核心環節。中國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已構建起覆蓋564種農藥、376類食品、10092項殘留限量的科學體系,其中524種農藥及其代謝物的檢測標準尤為關鍵。曼哈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內少數獲得CNAS ISO17034標準物質生產者與ISO17043能力驗證提供者雙重資質的企業,通過其自主研發的BePure系列標準物質,為這一體系的落地實施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一、國家標準的技術突破與實施意義
GB 2763-2021較前版標準新增490項限量指標,首次將87種未登記農藥納入管控,并采用國際通行的風險評估方法,實現與CAC(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的接軌。例如,針對茄果類蔬菜中噻蟲胺的限量嚴格控制在0.05mg/kg,豆類蔬菜則低至0.01mg/kg,通過氣相色譜-串聯質譜(GC-MS/MS)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技術,可實現ppb級痕量殘留的精準檢測。2025年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顯示,主要農產品農殘合格率已達98%,印證了標準體系的有效性。
二、曼哈格標準物質的技術優勢與應用場景
曼哈格推出的“植物源性食品中524種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混標套裝”(BePure-31485-kit)包含582個組分,覆蓋甲醇、乙腈、丙酮等不同溶劑體系下的混標溶液及單標純品。該套裝通過15支獨立包裝實現精準配比,如甲醇中54種農殘混標(100μg/mL)、乙腈中52種農殘混標等,適配QuEChERS前處理技術,滿足從樣品提取到儀器分析的全流程需求。其產品特性體現在:高精度校準:通過GBW(E)二級標準物質編號認證,確保量值溯源可靠性;
基質匹配設計:針對不同農產品基質開發專用標準物質,如蔬菜粉中克百威質控樣品(GB 23200.121-2021);自動化適配:支持LC-MS/MS自動化檢測系統,提升高通量篩查效率。
三、檢測技術的創新與產業價值
在2025年國家食品安全抽檢中,曼哈格標準物質廣泛應用于農殘檢測套裝,通過“標準物質-檢測方法-儀器設備”的協同驗證體系,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例如,其開發的“2025國抽農殘套裝”包含多組分混標與單標純品,可同時完成定性確證與定量分析,滿足監管部門對禁用農藥(如克百威、甲拌磷)的嚴格篩查需求。技術層面,曼哈格在硅膠基質改性、手性色譜柱研發等領域持續創新,其Phenyl苯基色譜柱系列已實現寬pH范圍耐受,提升復雜樣品分析的穩定性。
四、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
隨著GB 2763標準的動態更新,曼哈格正推進標準物質的品類擴展與精度提升。2025年推出的“國抽農殘套裝”已實現524種農藥的全覆蓋,并引入綠色環保型溶劑體系,減少檢測過程的環境負擔。未來,通過與科研機構、監管部門的深度合作,曼哈格將持續優化標準物質的定制化服務,如針對特色農產品(如有機蔬菜)開發專用檢測方案,推動農藥殘留檢測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結語
植物源性食品農藥殘留標準與檢測標準物質的協同應用,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安全屏障。曼哈格憑借其技術積淀與創新能力,在標準物質的研發、生產與應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石。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標準的持續完善,我國農藥殘留控制體系將邁向更高水平的科學化、精準化,切實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