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中二甘醇的作用
二甘醇(Diethylene glycol,DEG),化學名一縮二乙二醇,是一種無色透明、具有強吸濕性的粘稠液體。作為工業領域廣泛應用的有機化合物,其曾因在化妝品中的潛在使用引發爭議。盡管二甘醇在特定條件下展現出保濕、增溶等功效,但其安全性問題始終是行業關注的焦點。
一、二甘醇的潛在功效:從實驗室到配方應用
保濕與潤膚作用
二甘醇的分子結構使其具備強吸濕性,能夠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并鎖于皮膚表面。這一特性使其曾被用作化妝品中的保濕劑,尤其在膏霜、乳液等劑型中,通過形成鎖水膜減少水分流失。然而,其保濕效果與甘油相比略顯遜色,且高濃度使用可能因粘膩感影響膚感。
增溶與滲透促進
二甘醇的醚鍵結構賦予其良好的溶劑性能,可溶解某些難溶于水的活性成分(如水楊酸、壬二酸)。此外,其能暫時擾亂皮膚角質層細胞排列,增強活性物的透皮吸收。這一特性在局部用藥(如藥膏)中更具應用價值,但在化妝品中需嚴格控制濃度以避免刺激。
低溫穩定性與防腐輔助
二甘醇的低溫保護性能優于甘露醇和蔗糖,曾被用于凍干護膚品中防止成分結晶。同時,其低濃度下對部分微生物有抑制作用,但遠不及專業防腐劑(如苯氧乙醇、尼泊金酯類),因此極少單獨作為防腐體系使用。
二、安全性爭議:從中毒事件到國際禁令
歷史教訓:二甘醇中毒事件
二甘醇的毒性主要源于其代謝產物(2-羥基乙氧基乙酸)對腎臟的損害。1937年美國“磺胺酏劑事件”中,因二甘醇作為溶劑導致107人死亡,成為化妝品原料安全管理的轉折點。此后,多國禁止將其作為食品或藥品原料,化妝品領域也逐步限制其使用。
化妝品中的殘留風險
盡管二甘醇本身被禁止主動添加至化妝品,但可能作為雜質存在于其他原料(如聚乙二醇、合成酯類)中。歐盟消費品科學委員會(SCCP)規定,化妝品成品中二甘醇殘留量不得超過0.1%,否則可能引發皮膚刺激、過敏或系統毒性。中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亦明確將其列入禁用組分,僅允許極微量殘留。
毒理學研究進展
動物實驗顯示,二甘醇的半數致死量(LD50)為6.7-7.8g/kg(口服,大鼠),屬于低毒類物質。其急性毒性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如頭暈、昏迷)和腎小管壞死,慢性暴露可能影響肝臟代謝功能。盡管化妝品中的殘留量通常遠低于毒性閾值,但敏感人群(如兒童、孕婦)仍需謹慎。
三、行業規范與替代方案
國際法規對比
歐盟:禁止主動添加,殘留限值0.1%(SCCP/1358/10)。
美國:FDA將二甘醇列為“不安全化妝品成分”,禁止使用。
中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21年版)明確禁用,僅允許極微量殘留。
替代原料的崛起
保濕劑:甘油、丁二醇、透明質酸鈉等更安全高效的成分已廣泛應用。
增溶劑:聚山梨醇酯類、PEG衍生物等非毒性溶劑成為主流。
防腐體系:苯氧乙醇、尼泊金酯類、辛酰羥肟酸等通過復配實現廣譜抑菌。
檢測技術升級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高效液相色譜(HPLC)等技術可精準檢測化妝品中二甘醇殘留。
四、消費者指南:如何規避風險?
選擇正規品牌:通過國家藥監局官網查詢產品備案信息,避免購買“三無”化妝品。
關注成分表:若發現“二甘醇”“二乙二醇醚”等名稱,需警惕非法添加或原料污染。
敏感測試:首次使用新產品前,在耳后或手臂內側進行24小時 patch test,觀察是否出現紅腫、瘙癢等反應。兒童與孕婦慎用:此類人群皮膚屏障功能較弱,建議選擇專為敏感肌設計的產品。
結語
二甘醇的案例揭示了化妝品原料安全管理的復雜性:其功效與風險并存,需通過科學評估與嚴格監管平衡創新與安全。隨著消費者安全意識的提升和檢測技術的進步,行業正逐步淘汰高風險成分,轉向更綠色、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對于消費者而言,理性選擇產品、關注成分信息,仍是保障自身健康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