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與菌落的形態觀察
一、菌落形態觀察
實驗目的:
通過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微生物,觀察菌落的形態特征,以便初步鑒定菌種。
實驗步驟:
1. 從純化的平板(單個菌落)取樣或做稀釋涂布培養,按無菌操作。
2. 在合適溫度與時間培養(例如大腸桿菌37°C,12–24h;土壤菌可能需更久)。
3. 取出培養皿,先不打開蓋子,用放大鏡或肉眼觀察并記錄以下特征。
形狀:圓形、橢圓形、不規則、絲狀、根狀等。
邊緣:整齊、波狀、分枝狀、鋸齒狀。
表面:光滑、粗糙、皺褶、有光澤或無光澤。
隆起:平坦、凸起、傘狀、凹陷。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顏色:白、黃、紅、綠等。
氣味:特征性氣味。例如綠膿桿菌有甜腥味。僅作補充證據,操作時注意安全通風。
小技巧:觀察時可以將培養皿置于黑色背景上,有助于分辨菌落邊緣和顏色差異。
二、顯微鏡下的細菌形態觀察
實驗步驟:
01制作細菌涂片
①在載玻片上滴一小滴蒸餾水(固體樣品先與水混勻)。
②用接種環取少量菌體在水滴中涂勻至形成薄膜。
③晾干(自然或電熱片低溫),用甲醇或酒精短暫固定(30~60s)并晾干。
02染色
如革蘭染色、芽孢染色等。
03顯微鏡下觀察
觀察指標:
形態:球菌、桿菌、螺旋菌等。
排列:單個、成對(雙球菌)、鏈狀(鏈球菌)、簇狀(葡萄球菌)等。
大?。阂话?.5–5μm左右。
運動性:有無鞭毛(可用鞭毛染色或懸滴法觀察)
三、常見染色方法及目的
(一)革蘭染色(Gram stain)
用途:區分革蘭陽性(紫色)與革蘭陰性(紅色)
步驟:
1.結晶紫染色 1min → 水洗。
2.加碘液 1min → 水洗(碘是媒染劑)。
3.退色:酒精/丙酮短促沖脫(5–10s) → 立即水洗。
4. 復紅:沙黃或番紅染色 30–60s → 水洗,晾干,油鏡觀察。
(二) 芽孢染色
用途:觀察芽孢(耐熱、耐化學) 步驟:
用馬拉綠或孔雀綠在加熱條件下染芽孢,然后復紅染細胞。芽孢呈綠色、細胞呈紅色。
大腸桿菌,圓形、光滑、濕潤、灰白色,革蘭陰性桿菌(紅色)。
金黃色葡萄球菌,圓形、隆起、光亮、金黃色,革蘭陽性球菌(紫色)。
枯草芽孢桿菌,粗糙、不規則、干燥,陽性桿菌、有芽孢。
銅綠假單胞菌,擴散性強,綠色熒光,帶甜腥味,陰性桿菌。
鏈霉菌,干燥、粉末狀、土味明顯,陽性絲狀菌。
五、實驗注意事項
1. 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混入其他菌。
2. 觀察前不要打開培養皿蓋子太久,以免污染或感染。
3. 使用油鏡觀察時,一定要加香柏油并在使用后及時擦干。
4. 不同菌落之間要做好標記與記錄(編號、日期、培養條件)。
5. 染色實驗中,洗脫酒精的時間控制非常關鍵,過長會導致脫色。
6. 多種不同菌落同時出現:說明接種或培養時污染或樣品本身含混合菌。
7. 顏色隨時間變化:色素產量與培養時間、培養基有關;記錄培養時間。
8. “假陽性/假陰性”染色:退色過久、過短或固定不當會導致假讀數;設對照。
9. 干擾物(瓊脂碎片、沉淀):拍照和觀察時注意不要把雜質誤認為菌落特征。
總結:
菌落與形態觀察實驗能讓我們從“看菌落”到“看細胞”,再到“看特征結構”,這三層結合起來,是細菌初步鑒定的基礎。簡單來說就是“宏觀看菌落,微觀看細胞,染色辨結構?!?/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