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村菌
冢村菌屬是一類具有潛在致病性的環境來源革蘭陽性需氧菌,因對免疫低下人群易引發多種難治性感染,且易與結核分枝桿菌等混淆,在臨床微生物學和感染病學中需重點關注。
01 分類
1988 年由 Collins 等人正式命名,以日本微生物學家 Tsukamura(冢村)的名字命名,致敬其在放線菌分類領域的貢獻。
最初因形態和部分生化特性與棒桿菌屬、分枝桿菌屬接近,曾被歸類于 “棒桿菌樣菌群”,后通過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細胞壁化學組成(如含 meso - 二氨基庚二酸、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等特征,獨立為冢村菌科(Tsukamurellaceae)下唯一屬。
02形態與染色特性
典型形態為直或微彎的棒狀桿菌或球桿菌(大小 0.5-1.0μm×2.0-5.0μm),可單個、成對或成堆排列,部分菌株在培養后期形成假菌絲體(類似真菌菌絲的鏈狀結構),無芽胞、無鞭毛,無動力。
革蘭染色陽性,但老齡培養物易出現 “革蘭染色不定”(部分菌體呈陰性);部分菌株抗酸染色弱陽性(與分枝桿菌的強抗酸性不同,用 5% 硫酸水溶液脫色后易褪色),這是其與結核分枝桿菌等 “抗酸菌” 鑒別要點之一。
03培養
需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 30-37℃(部分環境分離株在 25℃也能生長),pH 耐受范圍 6.0-8.0,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血平板、心腦浸液瓊脂(BHI)、羅琴氏培養基(Lowenstein-Jensen,LJ,常用于分枝桿菌培養)上均可生長。
培養 24-48 小時后出現菌落,72 小時后菌落形態典型 ——粗糙、干燥、扁平,表面常有不規則褶皺,邊緣不整齊,顏色從白色、淡黃色逐漸變為棕黃色或米黃色,不產生氣生菌絲(可區別于放線菌屬),在血平板上通常不溶血(少數菌株有 α- 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