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因子風暴:當免疫系統“殺紅了眼”
最近看到一篇醫生的帖子,帖子里說到“在ICU輪轉的那個月,我遇到了一位重癥流感患者。32歲的男性,原本身體健康,發病后病情卻急轉直下。他的肺部影像顯示典型的‘白肺’,需要ECMO(體外膜肺氧合)支持才能維持生命。
‘他的免疫系統正在攻擊自己。’主治醫師查房時這樣說。”
這些話在我腦海中回蕩許久。為什么進化了數百萬年的免疫系統,會犯下如此致命的錯誤?完美的防御,又如何會變成致命的攻擊?
聯系本學期免疫學的學習內容,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免疫反應是一場精準調控的防御戰爭。
當病原體入侵,免疫細胞會釋放細胞因子——一類用于傳遞信息的蛋白質小分子。它們就像信使和指揮官:
報警:通知有外敵入侵
募兵:召喚更多免疫細胞前往戰場
激活:提升免疫細胞的戰斗力
修復:在清除病原體后指導組織修復。
這是一套精妙的防御體系,通常會在完成任務后適時“收兵”。
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一精密系統會突然崩潰。也就是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
關于這一名詞,其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免疫系統的“狂暴狀態”
想象一下,戰場上一位指揮官突然精神崩潰,開始無差別轟炸,并命令所有士兵瘋狂進攻,完全不顧平民傷亡——這就是細胞因子風暴的本質。
一、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呢?
以下四個過程可以解釋整個反應:
1. 正反饋循環失控:免疫細胞過度激活,釋放大量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又激活更多免疫細胞,形成無法剎車的惡性循環
2. 血管通透性急劇增加:本是為了讓更多免疫細胞進入組織,結果導致液體大量滲出,組織水腫
3. 廣泛組織損傷:活化的免疫細胞攻擊正常組織,尤其是肺部的微小血管
4. 多器官衰竭:失控的炎癥反應波及全身,最終導致心臟、腎臟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二、誰更容易觸發這場“風暴”?
同樣表現為四個方面的特殊性:
1.特定感染:流感病毒(尤其是禽流感)、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2.免疫治療:CAR-T治療中常見且危險的并發癥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
4.個體差異:有些人天生免疫系統更“激進”
三、治療困境:抑制免疫的同時對抗感染
通過查閱資料,小編了解到臨床醫生目前對于此種情況面臨兩難抉擇:
一方面要控制失控的免疫系統,另一方面又要保留足夠的免疫力來對抗病原體。
而目前的策略包括:
1.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但會增加感染風險
2.細胞因子拮抗劑:特異性阻斷關鍵細胞因子的作用
3.支持治療:維持呼吸、循環功能,為免疫系統恢復平衡爭取時間
四、進化的困境與啟示
為什么人類會保留如此危險的機制?
從進化角度看,在漫長的歷史中,那些免疫反應過于“溫和”的個體可能因無法快速清除病原體而被淘汰。而免疫反應“激烈”的個體在大多數情況下能更快康復——直到遇到那些會觸發過度反應的特定病原體。
這種“全或無”的反應策略,或許是進化在權衡不同風險后的折中選擇。
回到開頭的那位患者:帖子里提到經過兩周的艱難治療,他的免疫系統終于恢復了平靜。出院時他問:“醫生,我的免疫系統為什么會這樣攻擊自己?”
那位醫生思考片刻后回答:“這不是系統的設計缺陷,而是進化留下的賭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強大的免疫反應保護了你,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它判斷失誤并付出了代價。”
作為醫學生,理解細胞因子風暴不僅是為了掌握一種病理現象,更是為了領悟醫學的核心精神:尊重人體的復雜性,在干預與觀察之間尋找平衡,在對抗疾病的同時理解身體的智慧。
而在現代醫學中,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有時候治療不僅是強化免疫,更是教會免疫系統“適時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