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放線菌
蘇黎世放線菌(Actinomyces turicensis)作為放線菌屬的罕見成員,其生物特性、菌落形態及培養方法具有獨特性,近年來因臨床感染病例的報道逐漸引起醫學界關注。
一、生物特性
蘇黎世放線菌屬于革蘭陽性單細胞原核生物,兼具細菌與真菌的形態特征。其細胞結構包含細胞壁(含肽聚糖、二氨基庚二酸)、細胞膜及核質區,無核膜包裹,與細菌同屬原核生物。
菌體呈纖細分枝的菌絲狀,直徑約0.5-1.2μm,菌絲無橫隔膜,通過無性孢子(分生孢子)或菌絲斷裂繁殖。菌絲體分為基內菌絲(深入培養基吸收營養)和氣生菌絲(延伸至空氣形成孢子),孢子絲頂端分化形成球形、橢圓形或桿狀孢子,表面光滑或具瘤狀突起。
該菌為兼性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5-37℃,pH 6.8-7.5的微堿性環境。其代謝產物含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使菌落呈現黃、橙、紅、紫等多樣顏色。
二、菌落特點
蘇黎世放線菌在固體培養基上的菌落特征介于細菌與霉菌之間。初代培養時,菌落呈針尖樣或灰白色細小顆粒狀,直徑不足1mm,質地致密干燥,表面多皺,邊緣不規則且凹陷。
培養3-5天后,菌落逐漸擴展至2-3mm,形成絨毛狀或粉末狀結構,正面呈灰白色,背面因色素沉積顯黃色或橙色。用接種針挑取時,菌落常與培養基緊密結合,需用力方可分離。
與常見細菌菌落相比,蘇黎世放線菌的菌落更小且生長緩慢(需48-72小時可見),氣生菌絲發育后表面呈顆粒狀或粉狀,顯微鏡下可見分枝狀菌絲。與真菌菌落相比,其菌絲無隔膜且孢子形態單一,無大型子實體結構。
三、培養
蘇黎世放線菌的培養需嚴格把控環境參數。首選培養基為含5% CO?的血平板或哥倫比亞瓊脂,培養溫度35-37℃,需氧條件(部分菌株可微需氧)。初代分離時,菌落生長緩慢,需延長培養時間至5-7天以避免漏檢。
蘇黎世放線菌多為條件致病菌,定植于人體口腔、消化道及生殖道黏膜。當黏膜屏障破壞(如拔牙、手術創傷)或免疫力下降時,可引發慢性肉芽腫性感染,常見部位包括耳前瘺管、肛周、腹膜透析導管隧道及外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