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紫擬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淡紫擬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的菌落特征非常典型,尤其是在特定培養基上,其特征是鑒定該菌的重要依據之一。以下是其詳細的菌落特征描述:
一、菌落特征
1.顏色:
· 初期(2-3天):菌落為白色,呈絨毛狀或棉絮狀,菌絲生長致密。
· 中期(4-7天):這是其特征最明顯的階段。菌落中心或大面積區域開始產生典型的淡紫色、淡粉紫色或淡紫紅色。
· 后期(7天以后):菌落通常變得非常濃厚,顏色可能變得更加均勻或中心顏色加深。菌落背面通常無色或呈淡黃色。
2.菌落質地:通常呈絨毛狀、棉絮狀或粉末狀。
3.生長速度:生長中等偏快。 在25-28°C下,3約3-4天菌落直徑可達3-5厘米。
二、鏡下結構
1. 菌絲:透明,有隔膜,是典型的絲狀真菌菌絲結構。
2. 分生孢子梗:從菌絲上長出,通常較長。結構相對復雜,具有多次輪枝狀分枝,形成一個松散的、不規則的分支系統。這使得在低倍鏡下看起來結構頗為豐富。
3. 瓶梗:頸部細長,并有一個逐漸變細的尖端。這個頸部通常很長,且常向分生孢子梗的頂端方向彎曲,形成一個優雅的曲線。
4.著生方式:在分支的末端,瓶梗通常以 “輪生” 的方式簇生在一起,每個輪生體上可有2至多個瓶梗。
5. 分生孢子:形態通常為橢圓形、長橢圓形或紡錘形。表面光滑。在瓶梗的細長頸部頂端,分生孢子以 “向頂式” 的方式連續產生,并串聯成長而糾纏的鏈。這些孢子鏈在制片時很容易斷裂,因此在鏡下通常看到的是散在的單個孢子或短鏈。
6.印象比喻:像一簇簇優雅的長頸花瓶。 像一把把緊湊的刷子或掃帚。簡單來說:看瓶梗的“脖子”! 淡紫擬青霉有又長又細、且基部有個“大肚子”的瓶梗,而青霉沒有。
三、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作為條件致病菌):淡紫擬青霉是一種機會性人類病原菌。這意味著它通常對健康人群無害,但對于免疫功能受損或存在特定風險因素的個體,則可能引起感染。
1. 主要的感染類型:
· 眼部感染(角膜炎): 這是最常見的感染類型,通常與農業創傷(如谷物、植物枝葉劃傷眼睛)或佩戴隱形眼鏡(清潔不當)有關。它可能導致疼痛、紅腫、視力模糊,嚴重時可致盲。
· 皮膚和指甲感染: 可引起甲真菌病(灰指甲)、皮膚潰瘍和皮下組織感染,尤其在皮膚有傷口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
· 侵襲性感染: 在極少數情況下,如器官移植、白血病、艾滋病等嚴重免疫缺陷患者中,它可能進入血液,引起播散性感染,累及肺部、鼻竇等其他器官,病情較為嚴重。
2. 易感人群: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化療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劑者)
· 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或抗生素者
· 眼部有外傷史或手術史者
· 糖尿病患者等
四、 安全提示
1.重要安全提醒:淡紫擬青霉是一種條件致病菌。雖然在農業上部分是益菌,但對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它可能引起感染(如皮膚、眼部感染等)。操作時請注意生物安全,避免直接吸入或接觸。有資料特別提示,該菌可寄生眼角膜,如不慎進入眼睛,請立規范處理。
2. 有益方面:它是著名的植物根結線蟲和胞囊線蟲的生防菌,作為微生物農藥被廣泛應用。
3. 有害方面:它也是一種機會性人類病原菌,尤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可能引起角膜炎、甲真菌病、皮膚感染甚至系統性感染。
五、總結
淡紫擬青霉的危害,我們需要以一個辯證的視角來看待。它是一種具有“雙重身份”的微生物,既是重要的有益菌,也是潛在的條件致病菌。因此,在實驗室分離到該菌時,需要根據具體環境和背景來判斷其意義。在植物根際或生防制劑中,它是“益菌”;在臨床樣本(特別是眼部、傷口)中分離到,則需視為“病原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