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間毛癬菌(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
簡介
趾間毛癬菌屬于關節皮膚真菌科(Arthrodermataceae),革蘭陽性,絲狀真菌。屬于須癬毛癬菌復合體(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complex)。
臨床相關性
嗜動物皮膚真菌(zoophilic fungus),引起皮膚癬菌病(dermatophytosis)、真菌性角膜炎(keratomycosis)等。
趾間毛癬菌現在被認為是須癬毛癬菌復合體(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complex) 的一個重要成員。在傳統分類中,它常與須癬毛癬菌分開,但基因學研究顯示它們關系非常密切。因此,其形態與須癬毛癬菌高度相似,但在某些細節上存在差異。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可以從宏觀形態(菌落特征)和微觀形態(鏡下結構)兩個方面來描述。
一、宏觀形態(菌落特征)
趾間毛癬菌在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迅速,通常3-5天內即可見菌落形成。其菌落形態多樣,但有一些典型特征:
1. 質地:
· 最常見為絨毛狀或粉狀:菌落表面覆蓋著短而密的絨毛,像一層粉末或天鵝絨。
· 也可能出現顆粒狀或棉絮狀的變異。
· 菌落正面:通常為白色或淺奶油色。這是與典型的須癬毛癬菌(常帶黃色調)的一個鑒別點,但并非絕對。
· 菌落背面:通常為棕黃色、紅褐色或深棕色。這個特征非常典型且重要。色素可能不均勻,在菌落中心最深。
3. 外觀變化:
· 有些菌株可能產生放射狀溝回或同心環。
· 長期傳代培養后,菌落可能變得羊毛狀,并失去產生色素的能力。
總結宏觀特點:白色絨毛狀菌落,背面有棕黃色至紅褐色色素。
二、微觀形態
在顯微鏡下,使用乳酸酚棉藍染色后,可以觀察到以下結構:
1. 分生孢子:
· 小分生孢子:豐富、大量存在。通常為圓形、卵圓形或梨形,單個或成簇狀(葡萄串狀)沿著菌絲排列。這是其特征之一。
· 大分生孢子:較少見或缺失。如果存在,它們通常細長、壁薄、光滑,有2-8個隔室。與須癬毛癬菌相比,趾間毛癬菌的大分生孢子更少見且形態可能更不典型。
2. 菌絲:
· 可見分隔菌絲。
· 有時可能觀察到螺旋菌絲,這是一個有提示意義的特征,但并非所有菌株都有。
· 可能產生結節器官(菌絲纏繞成的結)和球拍菌絲(菌絲隔膜處一側膨大,像球拍)。
3. 厚壁孢子:在陳舊培養物中可能出現,用于在不良環境中生存。
總結微觀特點:大量的小分生孢子,罕見或形態不典型的大分生孢子,可能伴有螺旋菌絲。
藥敏測試信息
除棘白素類抗真菌藥物外,其余抗真菌藥物可使用肉湯稀釋法檢測MIC,實驗方法可參考CLSI M38ED3,所測MIC與治療效果之間關系尚待確認。
參考文獻
1.Zhang M, et al. Simultaneous dermatophytosis and keratomycosis caused by 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
infectio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BMC Infect Dis.2019 Nov 21;19(1):983.
2.Su HA,et al. Deep Dermatophytosis Caused by Zoophilic Strain of 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 with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ltraconazole. Mycopathologia.2017 Aug;182(7-8):715-720.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微生物檢驗的形態學


